1、2018年全国退休人员退休金占每年GDP多少
大约是美元13·5万亿。
换算成人民币,八十多万亿元。
2、中国社会福利支出所占GDP比重是多少呢?
2010年中国社会福利支出9081亿,GDP是397983亿。9081/397983=0.0228 所以是2.28%
3、中国社会福利开支占GDP的多少百分比?
国内并没有统一的社会福利开支统计数据,如果要计算这个指标的话,只能够自己动手了。
现在能看到的是2010的统计数据,国内生产总值(GDP)为:403260.0亿元。国家财政支出有关社会民生的支出项目列示如下,具体选取哪几个项目就莫衷一是,楼主可以自己尝试计算一下。
项目 国家财政支出 中央 地方
总计 89874.16 15989.73 73884.43
教育 12550.02 720.96 11829.06
科学技术 3250.18 1661.30 1588.88
文化体育与传媒 1542.70 150.13 1392.57
社会保障和就业 9130.62 450.30 8680.32
医疗卫生 4804.18 73.56 4730.62
环境保护 2441.98 69.48 2372.50
城乡社区事务 5987.38 10.09 5977.29
农林水事务 8129.58 387.89 7741.69
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4、一般来说,发达国家社会保障支出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在10—20%还是20—30%
福利国家型。实行福利国家型社会保障制度的主要是一部分西方发达国家。这些国家不仅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社会保障水平也较高,社会保障项目齐全,并且惠及全体居民。这些国家通过税收筹资,政府承担较大的责任。具有代表性的国家有英国和瑞典。
英国是最早实行福利国家型社会保障制度的国家。英国的社会保障内容十分广泛,包括全民免费医疗、社会保险和社会救助与社会服务。社会保险包括养老、残疾、失业、工伤、生育、疾病补贴、家庭津贴等;社会救助包括低保、孤儿救助等;社会服务主要是向老年人、残疾人提供多种生活照顾。社会保障资金主要来源于国民保险税和其他税收,财政承担养老金缺口、绝大部分国民卫生服务和工伤、生育、家庭津贴的全部费用。2002年,英国社会保障支出占GDP的比重为13.5%,实际公共财政支出中社会保障支出的比重为32.4%;如果从公共财政中扣除社会保险税,在调整口径后的财政支出中社会保障支出(不含与社会保险税相对应的部分)所占的比重为19.4%。
瑞典是目前世界上社会保障水平最高的国家之一。瑞典的社会保障项目几乎无所不包,为全体居民提供“从摇篮到坟墓”的各项生活保障,资金来源于社会保障税和其他财政收入,地方财政负担全部医疗费用,其他项目费用主要由国家财政承担。2002年,瑞典社会保障支出占GDP的比重为20.7%;实际公共财政支出中社会保障支出的比重为35.4%;如果从公共财政中扣除社会保险税,在调整口径后的财政支出中社会保障支出(不含与社会保险税相对应的部分)所占的比重为13.6%。
福利国家由于待遇水平过高,财政负担沉重,因此正在逐步对本国社会保障制度进行改革,发展单位保险和商业保险,减轻国家负担。自从上个世纪80年代以来,英国社会保障支出水平已显著地下降。
社会保险型。社会保险型的社会保障制度是以社会保险为主体,通过国家建立各项社会保险为投保人提供基本生活保障。目前,大多数国家实行的社会保障制度都属于这一类型。社会保险通过雇主与雇员缴纳社会保险费来筹集资金,政府在社会保障中承担有限责任,其中主要包括:一是为政府雇员缴纳社会保险费用;二是对社会保险基金支出承担托底责任;三是承担社会福利以及对贫困群体的社会救济。实行社会保险制度的代表性的国家有德国和日本。
德国是世界上最先建立社会保险制度的国家。构成德国整个社会保障体系核心的是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工伤保险、失业保险等社会保险项目,同时辅之以社会救助、社会照顾与社会福利。除工伤保险外,其他险种由雇佣双方各自负担50%的缴费。2002年,德国社会保障支出占GDP的比重为27.1%;如果将社会保险收支纳入财政收支,则调整口径后的公共财政支出中社会保障支出所占比重为55.9%;实际公共财政支出中社会保障支出所占的比重为31.3%。
日本的社会保障体系以社会保险制度为主,辅之以社会救济和社会福利。日本社会保障资金的主要来源是社会保险费(由雇主和雇员缴纳)。2002年,日本社会保障支出占GDP的比重为16.8%;如果将社会保险收支纳入财政收支,则调整口径后的公共财政支出中社会保障支出所占比重为44.0%;实际公共财政支出中社会保障支出所占的比重为24.4%。
市场主导型。实行市场主导型的社会保障制度的国家积极鼓励和引导企业和个人通过市场购买保险的方式获得生活保障,强调权利和义务对等,政府只建立最基本的、待遇水平适度的社会保险制度,并为贫困人群提供社会救济。政府在社会保障中承担的责任比上述两种类型的国家都小,具有代表性的国家为美国。
美国社会保障主要包括社会保险、社会救助和社会福利等三大部分,其中社会保险包括养老、遗属与残疾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健康保险。社会保险资金主要来源于社会保障税,主要由雇主和雇员按一定税率分担。同时,商业保险在国民生活保障中也发挥重要作用,美国的大多数居民的医疗保险依赖商业医疗保险,养老保险待遇的相当大一部分是由企业年金提供的。即使是国家强制性的保险,在经办环节上也采取政府购买服务、由竞争性的商业保险公司来完成。政府只承担市场不能提供的社会保障项目,譬如老人、残疾人等的保障项目,并且待遇水平也较低。
2002年,美国社会保障支出占GDP的比重为12%;实际财政支出中社会保障支出的比重为33.6%;如果从财政收入中扣除社会保险税,在调整口径后的财政支出中社会保障支出(不含与社会保险税相对应的部分)所占的比重为17.0%。
综上所述,尽管受到制度类型、税收体制、文化传统、改革措施等因素影响,发达国家社会保障整体水平较高,社会保障支出占GDP的比例均在10%以上,公共财政(含社会保险税或费)支出中社会保障支出比例较高,均在30%以上,其中德国高达56%。如果从财政收入中扣除社会保险税,在调整口径后的财政支出中社会保障支出(不含与社会保险税相对应的部分)所占的比重也比较高,其中德国高达3
5、社保支出占全国gdp的比重是多少
2010年中国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9081亿元,DGP是397983亿。9081/397983=0.0228
所以中国2010年社会保障占GDP的2.28%。
2010年,全国财政支出结构得到进一步优化,重点支持了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和就业、住房保障、文化等民生方面的支出,加大了对“三农”的投入力度。主要支出项目情况如下:教育支出12450亿元,比上年增加2012亿元,增长19.3%;医疗卫生支出4745亿元,比上年增加751亿元,增长18.8%;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9081亿元,比上年增加1475亿元,增长19.4%;住房保障支出2358亿元,比上年增加553亿元,增长30.7%;农林水事务支出8052亿元,比上年增加1331亿元,增长19.8%;交通运输支出5488亿元,比上年增加840亿元,增长18.1%;环境保护支出2426亿元,比上年增加492亿元,增长25.4%;城乡社区事务支出5980亿元,比上年增加1046亿元,增长21.2%;资源勘探电力信息等事务支出3497亿元,比上年增加617亿元,增长21.4%;公共安全支出5486亿元,比上年增加742亿元,增长15.6%;科学技术支出3227亿元,比上年增加482亿元,增长17.6%;一般公共服务支出9353亿元,比上年增加1191亿元,增长14.6%;国债付息支出1845亿元,比上年增加354亿元,增长23.7%。
6、中国社会福利占GDP的比例
2005年我国包括义务教育在内的财政性福利支出占GDP的比例只有5% 。有消息说,去年还低于这个数字。我们是税负世界第二重的国家。但是排第一的法国,社会福利开支占GDP的34.9%,比我们不知高了多少。美国社会福利开支占GDP的21%
英国社会福利开支占GDP的25.9%非洲不少国家实现了免费教育和免费医疗,肯尼亚等国还为所有中小学生免费提供营养午餐、免费住宿。南非政府规定,所有公立医院无偿为穷人、老人、孤儿、残弱人员提供免费医疗,由卫生部统一结算费用。埃及对没有医疗保险的人提供免费医疗,无业人员可到公立医院免费就诊,农村每三四个村庄设有一个医疗中心,农民在医疗中心免费看病。埃塞俄比亚是世界上最穷的10个国家之一,但他们早就做到了从小学到大学一路免费,连教材都由政府免费提供。学生读大学,食宿都由政府“垫资”。学生大学毕业,工作一年半后开始在10年内还清政府“垫资”(4年约合8000元人民币),如果毕业后找不到工作,国家不向学生索要这笔费用。
7、2017中国的社会福利占GDP比例多少
社会福利是花钱的项目,而GDP是“挣钱”的事情,所以社会福利并不纳入GDP统计口径。
8、请问2019年中国政府养老金支出总共是多少?
两会还没有召开,所以数据还没有公布。
9、如何填补中国的养老金缺口
近年来,中国养老金缺口问题已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热议,对于中国养老之困的讨论由来已久,如今形势更加严峻,改革更加迫切。本文通过对中国养老金缺口的分析,指出当前中国养老金缺口主要来自人口老龄化和转轨成本两方面因素,并结合中国养老保险的基本情况分析进行了国际比较,提出了如何在缴存比例、单一支柱、国资划拨、退休年龄这四个方面深化改革的政策建议。
中国养老:已非远虑,而是近忧
“老龄化”是现在进行时。根据中国统计局数据,中国劳动年龄人口(15~64岁)已经在2013年见顶。2015年中国老年人(65岁以上)抚养比为13%,之后人口老龄化的速度和老年人抚养比将陡峭化上升,2035年中国老年人抚养比将达到33%,超过当前西欧的水平,2040年中国老年人抚养比将超过同期的美国。考虑到中国当前的就业和退休年龄,2050年时中国退休年龄人口占就业年龄人口比例将达到103%,而目前这一比例为35%,也就是说目前三个就业年龄人口抚养一个退休年龄老人将转变为一个就业年龄人口抚养一个退休年龄老人,形势十分严峻。
仅从人口年龄中值比较来看,中国目前人口37岁的年龄中值已经超过了发展中国家和中高收入国家,向发达国家和高收入国家靠近,但从人均收入来看,却远远达不到这一水平。目前中国人口年龄中值已经大幅高于同处发展中国家和金砖四国行列的巴西和印度。根据联合国数据,2015年中国人口年龄的中值已经37岁。2035年时中国人口年龄中值将升至46岁,相当于现在年龄最大的日本、德国和意大利。2050年时这一数值将达到50岁。
中国养老之困已是摆在眼前的“近忧”。中国社保制度历经多年改革,确已取得长足的进展,基本养老保险基金结存逐年增加,1989年以来的年均增长率达到了28.5%,参保人数也快速提升,基本养老保险的覆盖率从1989年的5%提升至2014年的62%。今年《国务院关于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决定》,以及《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投资管理办法》的先后颁布,标志着我国养老金双轨制改革和投资运营改革的重大突破。但是,截至2014年年底,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基金累计结存3.18万亿元,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基金累计结存0.38万亿元,合计约3.56万亿元,仅占2014年GDP的5.6%。不考虑财政补贴,2014年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已经收不抵支,收支缺口为1300亿元,全国社会保险基金预算显示,2015年的收支缺口将扩大至3000亿元。这样的结存和收支现状如何应对人口老龄化以及过去改革没有补缴的历史成本呢?
中国养老金有多大缺口?
中国养老保险体系现状
目前我国的养老保险体系由城镇职工养老保险(企业和机关事业单位)和城乡居民养老保险两大制度构成。
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城乡居民养老保险是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城居保)和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新农保)的合并,是覆盖城乡非从业人员的养老保险制度。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基金由个人缴费、集体补助、政府补贴构成,记入个人账户管理。因此理论上不存在现收现付导致的资金缺口问题。
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覆盖企业和机关事业单位的从业人员,由统筹账户和个人账户两部分构成。个人账户的收缴用于发放个人账户养老金,按照《社会保险法》的规定,由个人缴费累积,供个人支取,死后可以继承,理论上不存在现收现付导致的资金缺口问题。统筹账户的收缴用于发放基础养老金,采用现收现付制,当支出超出征缴收入后,就会产生缺口。转轨成本和人口老龄化共同导致了基础养老金的收支缺口。所谓转轨成本主要是指在养老保险制度改革时没有补缴历史债务,从而使得一部分人没有缴纳基本养老保险或者仅缴纳了部分,但是在退休后可以领取养老金,甚至还可以保持以前更高的替代率。这样的改革方式导致中国养老金存在很长时间的转轨期以及很重的历史债务包袱。
基础养老金缺口
按照上述假设,我们测算了中国城镇职工基础养老金的收支缺口,结果如下:
不考虑财政补贴,2014年的支出已经超过征缴收入,出现收支缺口。同时,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3.18万亿元的累计结存将于2019年消失殆尽。如果维持近年来的财政补贴力度(约占公共财政支出的2.2%),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的累计结存将于2023年消失殆尽。
2014年至2050年间城镇职工基础养老金累计缺口的现值为41万亿元,相当于2014年GDP的60%,其中转轨成本为26%。企业职工基础养老金累计缺口相当于2014年GDP的53%,机关事业单位为7%;企业职工基础养老金的转轨成本为20%,机关事业单位是6%。
2050年征缴收入和支出的缺口将达到35万亿元,占2050年财政支出的15%,占2050年GDP的4%。对比2014年,财政对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的补贴仅占当年财政支出的2.3%,占当年GDP的0.6%。
分阶段看,2023年前是养老金制度改革的最佳窗口。2023年前,参保职工人数持续增加,虽然同期退休人数也在增加,但收支缺口较小,维持当前的财政补贴力度,养老金仍能有一定的结存。2023年至2040年间,参保职工人数变化不大,但退休人数还在增加,退休人员抚养比明显下降,收支缺口逐渐扩大,但所需财政补贴仍然可控。2040年后,参保职工人数开始下降,但退休人数继续增加,养老金收支情况急剧恶化。
四问中国养老之困
我们将前文养老金缺口测算中的一些关键指标做了国际比较,并结合我国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的基本情况分析,我们认为缴存比例、单一支柱、国资划拨、退休年龄这四个方面的问题与当前的养老困局息息相关,而针对这四方面的改革也将极大的改善基础养老金的收支。我们汇总了四种假设下对养老金缺口的影响,如果四种做法并行,基础养老金缺口将从-60.1%转为正的结存1.8%。
养老金缴存比例能否下调?
从国际比较来看,中国的养老金缴存比例排名居前。根据世界银行对近140个国家或地区基本养老保险缴存比例的统计,中国28%的缴存比例排名第九,排在中国前面的是新加坡(34.5%)、意大利(33%)、罗马尼亚(29.1%)、印度(29%)、西班牙(28.3%)等。我们曾对新加坡的中央公积金制度进行过研究,可知这34.5%的缴存比例包含了养老、住房和医疗三大部分,如果按照同样口径对比中国的话,这一比率是64%,反而大幅高于新加坡。另外,美国基本养老金的缴存比例为12.4%,瑞典为18.9%,老龄化很严重的日本为15.4%,都低于中国。
如此高的缴存比例增加了企业的负担,不利于企业经营和投资,尤其在当前的宏观背景下负面影响更加突出。除了基本养老保险(企业缴存比例20%),企业还要为员工缴纳医疗保险(10%)、失业保险(1%)、生育保险(0.8%)、工伤保险(0.3%)和住房公积金(12%),合计缴存比例高达44.1%。强制性的社保缴存要求某种程度上也可以看成是一种税负,企业的税负压力过大增加了企业的经营成本,降低了企业投资和创新的意愿,这也是当前经济增长疲弱的主要原因之一。
过高的基本养老金缴存比例也限制了第二支柱企业年金的发展。中国的《企业年金试行办法》颁布已经11年了,但是截至2014年年底企业年金基金累计结存7689亿元,占中国社保养老基金总和的14%,占2014年GDP的1.2%;参加职工2293万人,仅占城镇就业人员的5.8%;并且建立企业年金的多是大型国企,绝大部分企业并没有参与。有人将中国的企业年金类比美国的401(k),其实除了名义上的第二支柱的地位之外,其他相似之处实在太少。发展缓慢的一个原因是年金的递延税制度在2013年底才出台,且可递延的比例太低,另一个主要原因则是第一支柱基本养老保险的缴存比例过高,限制了企业年金的发展空间。
降低缴存比例已是当务之急。如前文所述,在转轨成本和人口老龄化的背景下,我国养老金的支出压力很大,这也是降低企业缴存比例的最大障碍。但是转轨成本是过去制度改革遗留的历史问题,根据我们测算,企业缴存比例下调1个百分点至19%,养老金缺口现值占2014年GDP的比例提升5个百分点。转轨成本若由国家承担,足以支撑企业缴存比例下调5个百分点至15%。
单一支柱能维持么?
城镇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连续11年上涨10%。从2005年至2015年,城镇企业退休人员的基本养老金基本上每年都上调了10%,这一上涨速度与同期非私营单位就业人员平均工资的涨幅基本一致,大幅跑赢了CPI。连续较大幅度调整基本养老金是由于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历史基数过低,但是连续11年大幅上调也严重增加了养老保险支付的压力。近年来基本养老金的人均支出增速明显高于人均缴存,按照这样的趋势发展下去,将加大养老金的缺口。
2013年中国基本养老金的替代率为53%。国际上提出替代率应该为55%以上比较合理,相比这一数字确实还不到。但是需要区别的是,国际上提出的替代率指的是养老金三大支柱共同提供的替代率,而我国第一支柱就提供53%的替代率,从这个角度看,基本养老金达到这样的替代率已经不低。
退休工资10%的增长率,基本养老金53%的替代率,能维持么?给定目前基本养老金的结存和收支状况,答案必然是否定的,因此,结论很明显。
其一,养老金待遇调整机制应予明确。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调整的标准需要进一步明确。美国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的增长幅度基本与物价涨幅挂钩,2015年上调了1.7%。假设2016年之后,每年新退休人员按照当期的替代率得出退休当年的工资,之后退休工资上涨保持略高于物价涨幅,即4%,那么2014年至2050年的基础养老金累计缺口占2014年GDP的比例将从60%下降至30%。
其二,基本养老金不应成为唯一支柱,发展企业年金应与降低基本养老金缴存比例、改革递延税同时推进。根据我们对美国的社保制度做过的分析,美国已经形成了多层次的养老制度体系,为居民养老提供多重保障,对整个社会以及金融市场产生深远影响,第一支柱的基本养老金的结存占比仅为10%。从美国退休人员收入来源的角度来看,第一支柱基本养老金只占总收入的35%,它提供的平均替代率约为34%。
国资划拨是否可行?
划拨国有资本充实社保合乎情理。国有资本本应归全民所有,划拨国有资本充实社保不存在国有资产流失的问题。1997年十五大之后,国企改革进入了改革攻坚战阶段。针对国企改革和产业结构调整中下岗职工增多的情况,中央政府做出了确保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基本生活得到保障、确保企业离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按时足额发放,即“两个确保”的重大决策,但是这部分欠账在当时并没有充实,而是采用借“新人”的钱来养“老人”,这个欠账一拖就是18年。2015年年初,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养老制度改革再次采用这种方式,历史成本依然没有补缴。因此,既然历史欠账跟国企息息相关,那么划拨国有资本充实社保也合情合理。
划拨国有资本充实社保这一提法由来已久,但是,划拨国有资本的进展却很缓慢。截至2014年年底,国有股减转持资金和股份给全国社保基金理事会累计2,384.11亿元,仅占国有企业净资产的1%。而央企利润上缴后调入公共预算用于社保等民生支出的部分也是微乎其微,2014年的数据显示,央企平均上缴利润的比例为8%,其中调入公共预算用于社保等民生支出的部分仅占央企上缴利润的13%,即央企利润的1%。地方国有企业在这方面的进展更是缓慢。
划拨国有资本充实养老金能有效降低养老金缺口。2013年底国有企业总资产186万亿元,净资产43万亿元(其中非金融类国有企业总资产104万亿元,净资产37万亿元,金融类国有企业资产数值是估算的)。根据我们测算,如果把国有企业股权每五年划拨10%给社保,至2030年划拨至40%后保持不变,假设1倍的市净率,3%的分红收益率,净资产按照GDP名义增长率增长,那么将分红收益折现后相当于2014年GDP的25.2%,基本可以抵消转轨成本。如果每五年划拨15%,至2030年划拨至60%后保持不变,那么将分红收益折现后相当于2014年GDP的37.9%。
为什么需要延迟退休?
从人口寿命提升的角度来看,延迟退休存在可行性。当前我国的法定退休年龄是男职工年满60周岁,女干部年满55周岁,女工人年满50周岁,这是在1978年时确定的。根据2015年联合国人口预测,1978年释中国人口的预期寿命是65岁,而目前中国人口的预期寿命已经提升至75岁。
从国际对比来看,我国的退休年龄偏早。根据国际劳工组织的统计,亚洲地区日本的退休年龄为65岁,韩国目前为60岁,并将在2033年前提升至65岁,新加坡为62岁,印度60岁,普遍高于中国。而欧美地区的退休年龄通常在65岁左右。
假设2016年公布提高退休年龄,2020年开始正式实施,每五年提高1岁,2050年平均退休年龄从当年的56岁提升至62岁,根据我们测算,2014至2050年的基础养老金累计缺口占2014年GDP的比例将从60%下降至27%,下降33个百分点
发表评论